0632-5555555
  名中医工作室  
张义明名中医工作室
发布日期:2013-02-06

一、 简介
张义明,男,山东滕州市人,中共党员,1948年9月出生。1964年9月考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四年制专业。1968年10月分配到山东省巨野县独山医院,从事中医门诊工作1年。于1969年11月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125医院门诊从事中医工作,并于1970年3月在125部队政治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71年元月进入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研究生班学习两年,1972年11月毕业回125医院内科从事中西医诊疗及中医药研究工作,1975年5月转业,到山东泗水第二人民医院,先后担任中医科主任、工会主席、业务院长等职,并兼任泗水中医学会副理事长。1991年5月以人才引进调入滕州市中医院,先后担任门诊部主任,医务科长,业务院长,党总支成员,从事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2008年9月退休,继续返聘于中医院工作,兼任山东省中医院大学教授,《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中国现代中医杂志》编委,《山东中医杂志》编委,任山东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枣庄市中医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副理事,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滕州市中医学会理事长。2003年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卫生厅授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称号,2010年被枣庄市卫生局授予“枣庄十大名中医”称号。
该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忠于党的中医事业,四十四年如一日,传承黄岐薪火,悬壶济世苍生,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满腔热情,不仅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今虽已过花甲之年,仍坚持中医医学、教学、科研第一线,每周两天的专家诊,日门诊量在60—90人次,每周两个上午的业务查房。他擅长中医内科如脾胃病、肺病、中风病、消渴病、肾病、冠心病;外科急腹症、皮肤病;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妇女杂病、不孕不育症;儿科咳喘病,消化不良等病的诊断和治疗。由于中医药理论底蕴深厚,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经验丰富,坚持中西互补,故临床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赞誉,在鲁南地区享有较高声誉。
他坚持中医药科研、教学、和著书立说。近年来,个人主持中医药科研课题5项,分别获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枣庄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出版中医药专著3部,发表中医药学术论文36篇,带教大、中专等实习生200余人次,中医带徒20余人。由于业绩突出,共授予先进工作者奖6次,优秀共产党员4次,优秀科技工作者奖6次。
 二、学术宗岐黄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临床医疗实践而建构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它集道、法、儒、墨、名、阴阳、农、兵等各家思想精华,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天文学、伦理学、生物学、文史学交叉渗透、影响、融合。其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东方文化思维的光辉,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孔安序《尚书》“以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大道即是自然之道和生命之道。
六十年代在学校就读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前期,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抓的很紧,特别是对中医的经典要求背诵的很多,《皇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五脏生成论”“经脉别论”“热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等部分内容都要求背诵。然而由于“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故对于初学者无疑如同登五岳之顶,加上更缺少临床受益时的感悟,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当时的辛勤耕耘,才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至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我在中医的医疗实践中走了接近20年年头,忆回首,方知自己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如同水上的浮萍草,幸好又赶上了科技发展的春天。为了进一步深刻学习中医精髓和哲学奥理,我不但进一步阅读中医经典论著,购买了当时出版的中医学等院校第五版教材,在经济不大宽裕的情况下,自己订阅了五份中医杂志,如《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新中医》、《山东中医杂志》和《山东中医学院学报》,为了了解构建中医学体系的古代哲学和社会人文科学,我两次自带干粮到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抄阅资料,每次都在一周左右,像老子的《道德经》,任继念的《中国哲学史》,《周易。系辞》、《史记》、《淮南子》、《汉书》、《尚书》、《左传》、《国语》、《礼记》等。同时还多次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杂志的主编庞朴教授请教,庞教授大气助人,并给我邮寄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真使我如鱼得水,了解和学到了很多在中医药学术资料中难以见到的东西,在不少学术领域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如关于中医阴阳学说的渊源问题,我撰写了“阴阳学说渊源析疑”一文,发表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7.(11)4.36。
不论是中医同仁同道还是关心中医的学者友人常常提到如何突出中医特色,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医特色呢?我以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衡动观和以象思维构造的辩证施治,即定位定性辩证,则是中医学不同于和优势于其他医学的灵魂和特色。
中医学和西医药学产生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中西医文化观念和认知思维的差异,东方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在认知思维上采取了具有相当模糊性的“象”为最基本的思维单元,象思维来源于大自然和普通生活,无论是人还是自然界中的一切,他们的存在必然会展现出自己的“形象”,中国人称其为“象”。比如:自然界的天象,气象,声象,色象;社会生活的世象,景象;精神生活的心象,意象;《灵枢。本脏》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进一步介绍了透过外表现象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我积四十余年临床经验,在中医天人合一及脏象学说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和各种生化检查结果,进一步完善了辩证论治的理论,创立了先定位再定性的较为完整的辩证施治理论。所谓定位,即采用以下四种方法定位,一是以解剖部位定位,例如心居于胸腔,隔膜之上,位于左侧,那么在左胸部的部位出现闷痛等,则首先应考虑病位在心;二是以生理功能定位,如心主神明,如神志上出了异常,则在定位上应首先考虑心;三是以脏腑与形体官窍的联系上进行定位,如心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如汗液、面色、舌尖出现异常,则首先考虑为心之病。四其他定位方法,如经络循行定位,《内经》中病机十九条的理论定位,吸取现代医学各类检验结果和各类现代化检查设备帮助定位,其定性则主要依据脏腑的病理特征进行分型定性。四十多年来,我不仅在各科临床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在学术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医象思维的辩证理论体系,具体思想特点有三:一、继承中医学象思维辩证思想的精华,从现代对人体微观认识的最新成果中,提炼出对“象”的新认知。二、以“象”的新认知为中心,升华中医药学术,探索传统学术的“现代化”转换,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象思维的辩证理论体系,为中医的标准化发展迈出了一步较为成功的借鉴。三、把现代化科技成果,特别将现代医学的各种检验数据和各种医疗设备所检测到的结果,纳入证的范围,补充了象思维思想的不足。
脉诊是祖国医学在漫长的医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科学技巧的诊断方法。故古人谓“切而,知者谓之巧”。著名医家扁鹊即擅长脉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有“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内经》记载了“三部九候”等脉法。《难经》记有“读取寸口”诊法。东汉张仲景确立了“平脉辩证”的原则,西晋王叔和则编著了第一步脉学等《脉经》。历代医家无不以诊脉水平的高低来衡量医学水平的优势。由于脉诊毕竟是一种实践性与技巧性极强的艺技,脉象的体状内容背的娴熟,不一定能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必须多实践、求名医、多体察、善总结;在多年带教大中专实习生的过程中,同学们反应最多的难题就是脉诊。传统的文献资料多以位、数、形、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现代不少学者通过现代实验手段进行分析总结,把脉象的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八个方面视为脉象要素。但至今仍未形成较为简便易行又较为科学可行的快速准确的诊脉方法。近年来我在传统诊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特别是根据自己四十余年的诊脉经验,将28中常见脉象,按脉象的深浅层次、脉象的频率、脉象的节律及脉象的体状进行归纳,形成了比较科学可行的、易于掌握的、准确性强的快速诊脉方法。一、深浅层次归类;即根据脉象的浮沉程度,至上而下分为革脉→浮脉→沉脉→牢脉→伏脉五种脉象。二、以脉象的频率归类,即根据脉数快慢的频率至快而慢分为疾→数→缓→迟四种脉象。三、以脉的节律变化归类,分为结、促、代三种脉象。四是根据脉的体状表现归类,分为实脉类:洪、滑、实、弦、紧、长、动、短八种脉象和虚脉类虚、细、弱、散、微、芤、湿、濡八种脉象。这种归类的诊脉法,通过多年的临床证明,此方法不失为简便快捷、易于掌握、准确性强,科学实用的快速诊脉法。我曾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多次为中医同道、实习进修生交流,每次深受欢迎。
三、医术重临床
中医药学不仅有着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具有独特的诊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历代名家成才之道无一不是读经典、重临床。有为才能有位,有疗效才是硬道理。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诊疗多。”说明多临床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途径。从医四十余年,不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不论是身处医院管理还是医教研一线的普通医生,不论是在职还是退休,不论是患病还是各种节假日,都能四十多年如一日,读经典、重临床。今虽年过花甲,仍坚持每周两天的专家门诊和两个上午的业务查房。擅长中医内科的脾胃病、心系病、肺病、肾病、中风病、妇科的月经病、带下病、妇女杂病;儿科的咳喘病和消化不良等,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思想,例如久病多兼瘀,象糖尿病患者的各种并发症,其病机基本上都兼有血瘀,现代血流变研究结果证明,糖尿病视网膜微循环内微血栓的形成,导致了视网膜病变,中医称为血瘀,在辩证治疗的同时应加入活血化瘀汤药,丹参、红花等,则能明显提过疗效。同样,糖尿病并发中风病,不论是中经中络,还是中脏中腑,不论是脑血栓形成还是脑出血,其基本病机都兼有瘀,所以在临床上不论中医辨证属何种证型,但活血化瘀药一定不能少,特别对于急性脑出血的病人,不少中医同道担心使用活血药后会加重出血,但我在多年的临床观察证实,出血性脑血管病属“离经之血的瘀血”,及时使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红花,甚至破血药水蛭、地龙,不仅不会加重出血,而且非常有利出血性瘀血的吸收。在内科常见病中,象冠心病、肺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尘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腹水,慢性胃炎、消化道出血、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失眠、血液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外科病的急腹症、骨刺、骨折、前列腺增生、甲状腺肿大、瘿病、银屑病、硬皮病、结节性红斑、过敏性紫癜、瘢痕疙瘩;妇科中的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证、面部黄褐斑、乳腺增生、崩漏,儿科中的ABO型新生儿溶血,小儿哮喘,五官科中的神经性耳聋,视神经麻痹萎缩等。其病机都离不开血瘀,而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均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脾为后天之本,临床应以顾护脾胃为先,除注重《内经》中关于脾胃病和李东垣的《脾胃论》外,尤其擅长使用仲景的泻心汤类,因脾胃皆属土,同居中州,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但二者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各异,脾为阴土,其气宜升,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湿而恶燥,其气宜降。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即在中焦脾胃,如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不但引起脾胃病变,且能导致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脾胃病变多表现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出现“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嗔胀”亦即“痞满”。对于此类病症,我多用张仲景的五个泻心汤,特别是半夏泻心汤,本方以半夏为君药,旨在降逆止呕,痞满因寒热错杂而成,故用芩、连泄热,又以干姜配半夏辛温散寒。此乃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之目的。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功。我体会凡各类胃炎、肠炎、肠功能紊乱、胃溃疡、胃下垂等只要具备胃脘痞满症状的均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调治,每每效如浮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四十四年的行医生涯使我和中医药结下深厚情缘,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发展发挥余热,将自己的医术思想和经验传承给新一代,希望他们能将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造福于黎民苍生。


Copyright 2010-2020 © 滕州市中医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632-5555555 地址:滕州善国中路52号 邮编:277599 鲁ICP备14027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