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传承工作室简介
  • 张义明及继承人简介
  • 张义明传承之路
  • 学术思想
  • 典型医案
  • 科学研究
  • 影像资料
  • 图片
  • 在线咨询
  • 学术经验整理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学术经验整理
    中医与西医
    发布时间:2018/8/11 11:14:32 浏览数: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发展,目前中国的医学领域呈现了中医(包括中西医结合)与西医并举的局面,在教育上有现代医学的医药大学,有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大学。在医疗上有西医的各类医疗机构,也有中医的各类医疗机构,就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国情来看,可以说是有别于其他任何地区和国家的,那么如何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中医与西医,如何使中西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取中西医之长,补中西医之短。以期共同创新和发展,已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话题,今仅就怎样正确看待中医与西医述以粗见。

      一、中医与西医的概念

      1、中医的概念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TCM),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属于全世界医疗体系中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的一支,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医学体系的基本概念,包括了中国汉族为主体的中医学(日本、朝鲜与台湾亦有称汉医)、日本的汉方医学,朝鲜半岛的东医学(即今日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中医学以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气功、食疗、音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西医的概念

      西医学又称现代医学,是在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艺复兴时,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兴起,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真正的现代医学的基础;应当从列文虎克(1632~1723)发明显微镜,看到微观领域的细胞开始。1675年,列文虎克发现了单细胞的原生动物。1683年,发现了比原生动物更小的细菌,并发现了肌肉是由肌纤维组成的。接着科学家们利用显微镜又发现了视网膜、红血球、以及生命组织的基本成分——细胞。

      1838—1839年,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1858年,著名的德国病理学家微耳和(Rudolf Virchow, 1821—1902)发表了《细胞病理学》,他完整地阐述了细胞学说,并声称所有疾病来自细胞,一切疾病只是细胞的疾病,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病理学说。推动了病理学,特别是细胞病理解剖学和人体病理解剖学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临床诊断学发展,成为西方现代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现代医学的最后诊断,必须有病理学诊断。没有病理科的医院肯定不是现代医学的医院。但从《细胞病理学》的出版到今天,只有148年!

      二、中西医的渊源

      1、中医的渊源

      中医药学具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祖先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历史,也是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医疗需求中求发展的历史。

      我国自有文字时起就有了医学的记载,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传,中国古代医学的创始人是黄帝、岐伯,因此,医学在中国又被称作“岐黄之术”早在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代,当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把疾病的发生归诸鬼神祟蛊的时候,中国的医学已经认识到人体的疾患与饮食起居、喜怒哀乐有关。秦景公时,著名的医生医和已经用大自然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失和来解释病因,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曾是最先进的病因观。东汉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者中医学理论已经形成;《神农本草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药的药学基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则代表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发展和辨证施治原则的确立。到公元610年,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等总结编著成《诸病源候论》50卷,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第一部内容最丰富的探讨病因病理的专著。

      就各科的发展讲,早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的名医秦越人(扁鹊)就掌握了内、妇、儿、五官科等多科疾病的诊疗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医学巅峰。公元2世纪,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又在外科方面有所突破,他发明了中药麻醉剂——“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在外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公元4世纪,化学家、医学家葛洪在炼丹中观察到一些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化学试验,被称为制药化学的先驱。公元7世纪,唐王朝颁行流通全国的《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发明了针灸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就有先秦的《脉经》。11世纪,宋代针灸专家王惟一与能工巧匠一起设计铸造的针灸铜人,是当时最先进的医学教具模型。其他如12世纪法医学家宋慈所著《洗冤录》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14世纪,骨伤科专家危亦林发明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成为骨科史上的创举;15世纪,我国已经开始成功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被称为免疫学的先声,它在世界上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所获评价之高都是空前的;16世纪,明代伟大的药学家、医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更是我国古代科学宝库的珍贵遗产。自叶天士著成《温热论》、吴瑭著成《温病条辨》、王士雄著成《温热经纬》之后,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已趋于完善。

      2、西医的渊源

      从伊本·西拿的《医典》内容来看,西医的鼻祖应是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在古希腊一切由神所主的时代,第一次大胆地提出疾病的发生与神无关的思想,而是与环境因素、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关,这一点与中医的《黄帝内经》有相同之处,认为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色胆汁、黑色胆汁,发生机能紊乱的结果。古希腊医师盖伦继承和发扬了希波克拉底的学说,他的人体构造学思想影响西方社会1000多年,直到中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西拿的医学著作《医典》问世,奠定了西医学的理论基础。它的价值雷同于中医的《黄帝内经》。《医典》的原意是定律和原理的汇编,书中介绍了印度、希腊、伊朗和阿拉伯各国最卓越医生的成就,为医学下了定义,制定了西医学范围,论述了病原学、症象、诊断法、预候以及疾病的治疗等内容,开拓了人及动物实验的先河。

      现代医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病原体的发现: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为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化学药物的研制:化学药物是在20世纪才发展起来的。最先是治疗梅毒606,后来发明了磺胺类药物、青霉素、链霉素,除了抗生素以外还有维生素的发现,都使临床治疗进入效果明确的时代。

      (3)激素的发现:内分泌系统的发现和临床治疗。

      (4)诊断技术的发展:最早是X射线,然后是X射线与计算机结合起来,现在还有导管术。目前最先进的是正电子扫描,人脑任何一块区域的活动它都可以反映出来。

      (5)外科手术的进展:20世纪初发明了血管缝合技术,直到器官移植、显微外科。

      (6)精神科学的发展:从弗洛伊德分析梦开始,精神治疗进入科学领域。

      (7)免疫学:虽然在18世纪就有了牛痘,但疫苗技术的重大发展都是在20世纪。在20世纪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中最多的就是免疫学。

      (8)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则是科学技术与医学的融合。现在心脏瓣膜都是可以人工制造的,包括人工心脏。现在,微型机器人可以放到肠道里面。

      (9)神经科学:20世纪神经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从神经元的发现,到神经元电的活动,从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释放,到神经细胞的电位变化,以及两侧大脑差异等。

      (10)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2001年2月中旬分别在Nature与Science上发表文章,公开结果。

      (11)干细胞(stemcell)研究:1999年;科学家发现在每个人的成熟器官里都存在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其他的细胞,如骨髓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脏细胞,神经细胞可以分化为肌肉细胞。这样,从理论正讲,同一个人,可以用你的骨髓,你的肌肉或神经细胞,定向地分化为你所需要的细胞,然后给自己使用。

      三、科学体系不同

      由于中西两种医学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西医采用了实验研究的方法,中医则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方法不同,导致了两种医学形式和内容的完全不同,但两者研究的对象却同是人体和人体的疾病。鉴于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清楚地看出,二者在对待人体和疾病时,具有三个方面的不同倾向。

      1、中医重视生成论,西医重视构成论。

      中医与西医对于人体的认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成论和构成论上。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人体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生成的,时刻依靠自然物质来充养,因此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而且要不停地升降出入,否则就会“气立孤危”不久于人世。西医看人体,从解剖切入,由器官而组织,有细胞而分子,分别按照结构求功能,因此能切除的就切除,能替代的就替代,可阻断的就阻断,需补充的就补充,不用考虑发生学的“过程流”派生理论。中医与西医这种人世上的差异,既是因为不同的技术支撑的结果,也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差异。

      在西方的世界里,古代不许讨论世界万物的起源。各种事物都由众神事前安排好了。人们得了病,就到大庙里对神父诉说一番;或者在庙里睡上一觉,等一个神奇的托梦。古希腊、罗马灭亡之后,迎来的是神权统治的中世纪,上帝安排好了一切,无需问为什么,更不能怀疑上帝为什么这样做。因此,西方世界无论是原子论,还是元素说,都是对于“现有”的万物,做“构成论”的猜想,而不是推寻万物所自出的“生成论”。

      东方的生成论说,“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这“先天”而生的是什么?就是元气,就是无极,就是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元气的逐渐分化,产生了天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成之后,元气并没有消失,也没有远离,仍然聚聚散散,充满天地之间,因此才能“有无相生,高下相形”。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无极与“道生一”的“一”相似,而“道”只是“一切有”的“理论母核”,是应该有、应该生,却还没有“有”、没有“生”之前的一种状态。

      生成学便于从事物的外部研究事物,也便于从形态变化之中研究万物,取类比象是执简驳繁的好方法,“虚拟化”是其“技术路线”。五材变成五行之后,就虚拟了;腑脏与五行结合之后,也同样被虚拟化了。因此,中医的脾脏,西医无法手术切除;即使切除了肉的脾脏,虚拟化的理论脾脏依然存在。

      西方构成论研究万物,必须深入事物的内部,打开来研究,必须具体分析,不能虚拟化处理。因此,解剖了脏腑,就出来了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粒子,都是实指,毫不含糊。

      2、西医偏重于病原致病观,中医偏重于机体反应观。

      18世纪以前,中西两种医学在病因学方面的认识并无质的差异,二者均以思辨推理的方法论证病因,古希腊医学认为引起疾病的病原有四,即气、火、水、地四元素说,与中医的五行学说基本类同。西方医学把产褥热的病因归咎于“宇宙一地球一大气的变化”,与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大体一致。但是当西方得天独厚地享受到大工业的洗礼后,这种情况就开始异变。1847年奥地利医生塞梅尔维斯首先注意到产褥期的发热是因为感染了腐败物质。接着英国外科医师李斯特提出了创伤之所以发炎,是由于细菌侵入感染所引起。在病原认识史上特别应该称道的是德国医生郭霍(1843-1910年),他在病原学发展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人们称他为病原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9世纪后半期西方医学建立了牢固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观念,这一观念借助大工业技术的提携,近百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兴起,西方医学对病原致病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并形成完整的由实践到理论的学术体系,成为人们认识疾病病因、病理的基础准绳。

      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始终是在《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原则下进行思维推理,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不外“正气之虚”与,“邪气之实”两端,在二者中前者则至关重要,后者仅可充作发病之条件,因此中医一贯提倡“正虚致病说”,治疗方面则以“扶正固本”为治疗诸多疾病的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里所说的“本”就是调理阴阳,所谓调理阴阳就是调节机体的反应性。《内经》之后,张仲景、巢元方、陈无择等对病因的论述颇多,提出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所伤”、“劳逸太过”等说,明清时期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对《伤寒论》外感热病的病因概念进行了重要的纠正和补充,从而发展了中医外感热病的病因学说。近代医学家王清任、唐宗海,不仅对人体的解剖学做出了贡献和创新,而且提出了瘀血致病的病因学并开创了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中医是形而上,西医是形而下

      《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根据《易经·系辞》上的这一句话,真正的好的中医应当是“形而上”的。我们先看看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对这段话的解释:在形器之上,无形体度量,抽象不可形而为万物,所共由者,就叫做“道”;在形体之下,有形体可寻,是具体之物,就叫做“器”;将形上之道、形下之器,变化而裁制之以致用,就叫做“变”;推而发挥之,扩充之以实行于天下,谓之“通”;举而设施安置于天下的百姓,就叫做“事业”。

      而现代医学的西医,只注意显微镜所看到的人体形内的生物细胞分子结构,或致病菌及微生物,对于形而上的天地之道是不承认的,所以西医的医学体系应属形而下。

      四、诊断思维不同

      中医的诊断思维类似于“黑箱思维”,故而中医看病强调审证求因,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司外揣内处理病、证、症之间的关系。诊断的主要手段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以现代实验室检验结果和各种检查设备诊断结果为辅助参考。西医的诊断思维就是一种“白箱思维”,病人患的什么病,病位在何处,病灶是什么,病理性质是什么等等一定要通过现代的仪器设备检测出来,过分的依赖仪器,导致有时当病理检测呈阴性时,西医会不承认疾病的存在”

      五、治疗思维不同

      中医讲究“调和”“中和”。中和,即中庸。孔子在《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道德经》上说:“万物复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医道之中和,源于《内经》。“至真要大论”篇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评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这里的“平”,即是“阴平阳秘”,是指平衡,平衡也就是平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调整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最终使人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而西医更强调对抗治疗,用直达病所、直击病原、直除病灶的方式治疗疾病。两种治疗思维截然有别。

      六、优势病种不同

      通过笔者多年的临床观察,并参考北京市某三级甲等中医院1991-1998年31669份住院病历的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中医目前较有优势的病种主要体现在:①各种慢性疾病的防治,如慢性支气管炎的缓解期,肺气肿的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缓解期,慢性胃炎、慢性咽炎、喉源性咳嗽、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习惯性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低血压、心脏神经官能症、中风病后遗症、慢性小球肾炎、慢性尿路感染、糖尿病并发症、妇科慢性炎症、更年期综合征、周围血管性疾病等;②某些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带状疮疹、小儿麻疹、风疹等;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黄褐斑、痤疮等;④某些妇科杂病;⑤多因素复杂性疾病;⑥颈腰椎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⑦亚健康人群的康复与治疗。而西医则在各类急性病,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外伤,物理化学物质伤害及中毒,及手术治疗上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

      七、研究方法不同

      由于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框架上,结合人体生理病理而建立起来的形之上的一门宏观医学体系,故历代医学多采用如刘力红教授所说“内政实验”的方法,即以人体机能活动为主体视角,基本外观的相关生命现象,运用理性思辨和诊治验证方式,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病理变化的方法。医学家没有实验室,其研究的对象是病人,研究的资料是相关的文化、哲学、天文、地理、历史、医学史科和病人的诊治记录,即病案、研究的场所就是医者的大脑。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医东进”,我国自六十年代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即沿用西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开始了对中医基础理论如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病因病机病症学说治则与治疗,药物的化学成份与制剂,以及常见各科临床疾病进行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对于中医学的研究还必须遵中医的特点,选择适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方能真正传承和发展。

      由于西医受西方文化和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建立在在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形之下的微观医学体系,西医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主要还是在构成论的理论指导下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几何等现代科学方式,特别是外科手术的改进和脏器移植,生物医学工程的应用,人类基因的研究各类治疗药物的研究等等。所以现代医学自形成至今刚满150年的时间,在规模上远远超出了中医,就是在我们国家里,甚至中医医院里,西医都处于主导地位,而中医都成了传统医学或替代医学,根源还是在研究发展中医药的顶层设计出了问题。

      八、治疗药物不同

      中医主要采用药用植物药品、动物药品和矿物质药品三类,其剂型色包括中药饮片、中药丸、散、膏、丹、片、冲剂、注射器、涂膜剂等。西医主要采用化学合成药品和生物制剂,剂型主要为片、胶散、注射剂、合剂、气雾剂、糖浆剂等。

      中、西医学属于两种医学体系,中医学源于东方文明,受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影响,推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西医学源于西欧文化,受自然科学、形式逻辑影响,注重对局部、形态、结构、具体的研究。两者各有优势,应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并非相互对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山东省卫计委 | 山东中医药网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枣庄市卫计委 | 滕州市卫计局 | 滕州市中医医院 |
    Copyright 2018 ©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张义明传承工作室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滕州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