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传承工作室简介
  • 张义明及继承人简介
  • 张义明传承之路
  • 学术思想
  • 典型医案
  • 科学研究
  • 影像资料
  • 图片
  • 在线咨询
  • 学术经验整理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学术经验整理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概述
    发布时间:2018/8/11 11:16:57 浏览数:

      半夏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少阳证误下成痞而设,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因方药配伍精当,疗效卓著,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道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每多效验。现将笔者多年临床应用体会概述如下。

      1、病机探讨

      半夏泻心汤是仲景治疗胃部痞满的著名方剂之一,如《伤寒论》第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症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有关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胃虚有热:金代医家成无已是第一位注解《伤寒论》的医家,他在其所著的《伤寒明理论》中云半夏泻心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认为半夏泻心汤具有使“痞消热已”之功能。从成氏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半夏泻心汤证的发生与“胃虚”及热邪有关。清代医家王旭高也认为张仲景诸泻心汤的功效“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2)热挟水饮:持这类观点的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病证是由于热邪与水饮相互搏结于心下所致。如清代医家程应旄认为半夏泻心汤是“热邪挟水饮,尚未成实”。日本人奥阳谦臧在《伤寒论阶梯》中也认为本方是“热邪挟水邪结于心下”。(3)痰涎为病:清代医家秦之桢《伤寒大白》认为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等诸泻心汤病证“皆是痰饮作祸”。喻嘉言也认为“诸泻心汤原以涤饮”。(4)胃热肠寒:有些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证是由于“胃热肠寒”所致,如郭予光《伤寒论汤证新编》认为半夏泻心汤的基本病理是“胃热肠寒,虚实挟杂”。当代名医刘渡舟也认为半夏泻心汤具有“清上温下”的作用。(5)寒热互结:以清代医家柯琴为代表,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所致。(6)湿热为病:清代医家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湿热不调,虚实相伴之痞”的方剂。当代著名中医专家任应秋也认为本方病症是“湿热兼虚”。

      综上论述不难看出,虽众说纷纭,但基本病机为少阳入里,病位在中焦脾(肠)胃,病性属寒虚实错杂,或称胃实脾虚、胃热肠寒或称上实下虚、上热下寒。为进一步探讨其病机,笔者认为还应该一是从仲景《伤寒杂病》的原文去寻求;二是应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去探讨。如《伤寒论》第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少阳柴胡证病位是一半在表一半在里,在表者发热也,在里者呕也,即脾胃不和,胃气上逆。而医反下之,半表邪气入里,出现两种不同的机转,一是“若心下硬满病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此因泻下伤正,病邪入里,化热成实,因传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如热传阳明,则实滞在胃肠,故腹部硬满疼痛。如热结胸中,与水饮互结成实,故其症心下痛,按之石硬。另一个机转则是“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因泻下伤正,邪热入里,但患者脾胃虚弱,并见“呕而肠鸣”又根据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推之,还应有“下利”之证,脾胃同属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宜健则升,胃宜降则和,邪热入里伤及胃气,胃气失和降则呕,此即胃热也,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清浊不分,则肠鸣下利,此肠虚寒也。可见半夏泻心汤的三大症状要素则是上有呕吐,下有肠鸣下利,中有痞满,故立方辛开苦降,可知病机虚实并兼寒热错杂,互结于中焦,中焦痞阻,升降失职,胃气上逆则呕,脾失健运则肠鸣下利,“心下痞”为中焦阻滞特征。正如《心典》所云“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故用半夏泻心汤开结除痞,和胃降道。方中干姜、半夏,辛温降逆,芩连苦寒清热,参草、大枣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具苦降辛开,寒热虚实并调,则脾胃气和,呕利痞满具消也。半夏泻心汤是笔者临床治疗胃部痞满的主要方剂之一,由于病机寒热错杂,胃中热应把握有无干呕、口干苦、苔黄等,肠中寒应把握肠鸣下利,得温则舒,遇寒则甚。方中药物苦寒之黄连和辛热之干姜为核心,由于寒热的程度不一定平等,热偏盛者,可减干姜或用生姜代之;寒偏盛者可去黄芩或减黄连量,兼有气郁者可加入枳壳、川朴,兼有痰湿者可加入茯苓、陈皮、苍术,兼有阴虚者可加入沙参,兼有血瘀者可加入川芎、丹参等。

      2、临床应用

      2.1 消化系方面

      2.1.1消化性溃疡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溃疡病科研协作组对280例溃疡病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其中属寒热错杂142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半夏泻心汤分型治疗平均治疗日为39.6天,与对照组51.1天比较,P<0.05。郑玉兰治一患者,胃脘胀痛年余,伴泛酸纳果,钡餐透视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曾服丙谷胺、猴菇菌、胃仙一U、胃必治筹无效。服本方3剂痛减,6剂痛愈。共治疗三月余,诸证消失,钡餐透视,胃及十二指肠无异常。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刘培禄治一胃脘痛半年余患者,证见痞满灼热,口苦泛酸,时肠鸣腹痛,大便泄泻,乙状结肠镜诊为慢性结肠炎。治宜清上温下,寒热并用,半夏泻心汤化裁。6剂证减,继服12剂诸证除,随访一年来复发。郑玉兰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30例,经胃肠钡餐透视,胃窦炎10例,浅表性胃炎15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殷风礼等将胆汁反流性胃炎43例。分为两种类型,分别采用半夏泻心汤、叶氏养胃汤等治疗,以胃镜结合临床症状及胃液胆红素半定量测定观察。结果治疗组22例,显效3例,有效14例。对照组(胃复安、生胃酮)有效9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2.1.2 上消化道出血 魏喜保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16例,其中脾胃热型99例,占45.8%,证见黑便如柏油,恶心呕吐或带血,胸脘痞闷,面色少华,口苦且干,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数,以半夏泻心汤加炒地榆、茜草根。治疗结果,黑便转黄时间2-4天,平均2.17天;隐血试验转阴时间2-7天,平均3.6天。李久成等曾治一胃脘闷痛4年患者,大便色黑,质软如泥,面包晄白,头昏心悸,经胃肠钡餐检查诊为胃小弯溃疡,用西药止血剂便血未止,遂用半夏泻心汤加阿胶、地榆,水煎日1剂。 3剂胃脘痛消失,继服5剂,隐血试验阴性。

      2.1.3 胃下垂 贺直治疗患者肖某胃痛多年,经某医院钡餐诊为胃下垂(6cm),迭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每日进食甚少,头昏神疲,四肢无力,口苦咽干,但漱水不咽下,时时欲吐,面部浮肿,小便短黄,舌苔黄白厚腻,脉弦软略数,证属寒热并湿邪结于中焦,脾阳虚弱。以半夏泻心汤加砂仁、厚朴、附片治之,3剂症减,继服10余剂病症消失。随访数年,偶有轻度胃痛,后经钡餐透视胃下垂1-2cm。

      2.1.4 菌痢 周体芳根据该方适用于湿热蕴积胃肠的特点,择其治疗菌痢颇有效验。如左某腹痛胀满,泻下不爽,大便粘冻,倦怠纳呆,大便镜检发现吞噬细胞和白细胞。诊为细菌性痢疾。经西药治疗不效,初投白头翁汤,芍药汤等罔效,后悟以半夏泻心汤加木香、枳壳、肉桂、厚朴,白蔻。1剂病减,3剂而愈。黄梅春曾治一12岁女孩,泛酸呕吐粘沫年余,近期又痢疾在身。症状虽异,皆寒热中阻,胃气不和所致。方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健脾和中,加白芍缓急止痛,木香调畅气机。3剂轻,6剂愈。

      2.1.5 泄泻 涂孝先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腹泻200余例。常1剂知,2剂效,治愈好转率达100%。周庆芳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急性肠炎100例,腹泻每日5次以上者,原方黄连剂量加倍,发热重者加葛根9g,呕吐或腹中冷痛者加生姜5g,腹胀者加炒枳壳6g、煨木香9g。每日l剂,若服后12小时无明显缓解者加服1剂,治疗3日。治愈78例,好转14例,无效8例。

      2.1.6 便秘 如朱晓明治一9个月患儿,半年来大便硬结状如羊屎,每周需蜂蜜500g,常用开塞露或灌肠方可便出,按其腹甚胀、舌淡而润,苔白而厚,以半夏泻心汤调之。药进7剂,便已不燥,每日一行。

      2.1.7 胃扭转,唐先平治疗胃扭转以调和肠胃,顺其升降为主,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多例,均获良效。

      2.1.8 消化道肿瘤 杨瑞合用半夏泻心汤加半枝莲,急性子、厚朴等治疗1例贲门癌者服药30余剂,自觉症状减轻,持续年余未见恶化。又治一食管下段癌者,以半夏泻心汤加半枝莲、威灵仙、厚朴、紫苏、急性子,间断性服药半年余,近两年来病情未见恶化,现仍在治疗中。

      2.1.9 胆囊炎 贺真治一胆囊炎患者,病年余,经西药治疗无效,诊时右上腹痛放射右肩胛,微恶寒,不发热,口苦干,舌苔黄,脉弦滑。疏方半夏泻心汤加郁金,服8剂而愈。

      2.2 其它方面

      2.2.1 妊娠恶阻 涂孝先治一妇女,身孕已4个月,自第2个月开始渐感纳谷不香、胸腹痞闷、恶心呕吐,食入即吐、口微渴、便溏尿黄,经中西药治疗效不显。拟和胃降逆,调和阴阳,方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加茯苓12g、生姜12g,共服6剂,诸症消失。

      2.2.2 心下动悸 黄梅春治一女性,自感心下动悸不宁八九日,时因悸甚而难以忍受,伴腕痞胀满,恶心欲吐,方刚半夏泻心汤加茯芩15g、草寇10g、火枣6枚,2剂轻,4剂愈。

      2.2.3 眩晕 黄梅春曾治1洌眩晕患者反复发作2年余,某医院诊为内耳眩晕,西医治疗罔效。近日如坐舟车,伴恶心呕吐、胸脘痞闷,症属痰热中阻。方用半夏泻心汤加陈皮10g、枳壳10g,代赭石30g、泽泻10g,6剂证减,继服20剂,诸症平息,随访半年来复发。

      2.2.4 不寐 黄梅春治一中年干部,昼夜不寐月余,屡治未验,日渐严重,伴胸满痞闷、烦躁不宁,舌苔黄腻。投半夏泻心汤加枳壳10g,远志10g,连进3剂,每晚可睡4小时,继服5剂,夜寐正常。

      2.2.5 痰饮咳喘 胡不群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痰饮咳喘,证属寒热错杂者,疗效卓著。如谭某,因外感延日,咳喘不解,辗转治疗2月余,近仍卧床不起,脘腹痞满,痰白粘有泡沫,脉弦滑,舌苔白腻。用半夏泻心汤加干姜10g、五味子10g,2剂证减,5剂而愈,数月顽疾,一周而瘳。

      2.2.6 过敏性鼻炎 日人大西和子研究了半夏泻心汤对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认为鼻炎患者一方面有心下痞,热与水邪聚于心下,表现出憋闷闭塞感,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另一方面,由于里寒或里虚引起下痢或便秘。其中心下痞为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病机。研究方法:从患者的身体状态人手,如用半夏10g水煎服。l小时后,鼻内粘性分泌物可减少一半。因此,作者认为,以半夏泻心汤治疗过敏性鼻炎,里寒重时先用甘草干姜汤温其里,使阳气复后,再用半夏泻心汤,如服3-7日症状不见改善者,方中再加芍药。

      3、实验研究

      3.1 关于心下痞实质的探讨 孙固祖亡对75例心下痞病人进行了胃镜分析,除1例正常、l例胃癌外,余73例均为胃炎。出此推论,心下痞多为胃部炎症引起,其中以浅表性胃炎居多。心下痞偏寒者,多为局部贫血、缺血、微循环障碍的慢性炎症,偏热者为组织充血、水肿、局部代谢增强之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

      3.2 心下痞硬与相关症状的研究 日人土佐宽顺等随机选取门诊患者136例,空腹拍X线平片,拍后立即腹诊,检查心下痞硬、胸胁苦满、脐旁压痛、腹部振水音,下肢浮肿等症。从而辨别心下痞硬与消化系统症状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3.3 利用酶抑制活性探讨方药配伍机理 日人大本太一等,为了阐明本方各味生药的配合效果,以酶的活性为指标进行了探讨。测定结果表明,本方的抑制活性,来自黄芩、甘草。大枣对这些生药的抑制活性呈拮抗作用,人参呈相乘作用,黄连与抑制活性强的黄芩、甘草组合,抑制活性降低,与黄芩组合,抑制活性上升。

      3.4 心下痞硬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关系 日人土佐宽顺等对l1名患者于禁食3小时进行抽血,并立即进行腹诊。结果表明,心下痞硬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出此认为,心下痞硬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功能相关。

      3.5 对实验性胃溃疡防治作用的研究 近代对半夏泻心汤中各药药理的研究表明,甘草、人参、干姜、半夏、黄连均有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李惠林通过胃溃疡面积、胃液游离酸度、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等指标,观察了半夏泻心汤对大白鼠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半夏泻心汤对大鼠醋酸型胃溃疡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对幽门结扎型有预防作用,但对胃液量,胃酸,胃蛋白酶等指标作用不显著,只提示了一定趋势,故尚难确认其有无抑制攻击因子的作用。

      3.6 对Ⅳ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日本江田昭英观察到:该方诸药对Ⅳ型变态反应所致的动物接触性皮炎和足垫反应均呈抑制戏抑制倾向。还发现并不作用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诱导期,而是抑制效应期中淋巴因子的游离及其所致的炎症,特别是对后者,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为本方治疗慢性肝炎,支气管哮喘,提供了药理依据。

      3.7抗缺氧作用的实验观察 李在邻等用半夏泻心汤水醇法的提取液,每10g体重动物给药200mg,经多种动物模型实验,均存明显的抗缺氧作用。有对抗常压下小鼠整体缺氧的作用、抗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小鼠心肌缺氧作用、抗氧化钾中毒致小鼠细胞缺氧作用,抗亚硝酸钠中毒致小鼠缺氧的作用、抗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致小鼠脑缺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固祖.75例心下痞胃镜分析.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6):31

      [2]土佐宽顺,等.心下痞硬及其相关症状的研究.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86;36(3):l

      [3]大本太一,等.利用酶抑制活性探讨汉方处方.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8;10(1):37

      [4]土佐宽顺,等.汉方腹证“心下痞硬”和血清儿茶酚胺的关系.和汉医药学会志,

      1985;2(3):656

      [5]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65

      [6]刘良.抗溃疡中药及其复方研究.中成药研究,1985;(8):23

      [7]李惠林.半夏泻心汤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防治作用的研究。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7;10(3):11

      [8]俞娜珍译.汉方药理.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6;8(3):39

      [9]李在邻.四种泻心汤抗缺氧作用的实验观察.解放军医学杂志,1989;14(6):441

      [IO]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溃疡病科研协作组.溃疡病的中医分型及其病理基础探

      讨.中医杂志,1980;(2):17

      [11]邓玉兰.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腕痛30例.山东中医杂志,1990;(1):25

      [12]刘培禄.寒热并用治疗慢性胃脘痛.山东中医杂志,1988;(3):20

      [13]殷风礼.对胆汁返流性胃炎的认识及43例临床治疗观察.中医杂志,1988;(2):23

      [14]魏喜保.辨证施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16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8):11

      [15]李久成.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疾病,陕西中医杂志,1990;11(2):550

      [16]贺真.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江西中医杂志,1980;(2):2

      [17]周体芳.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菌痢.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9):31

      [18]黄梅春.半夏泻心汤临床运用五则.新中医,1985;(5):48

      [19]涂孝先.半夏泻心汤对胃肠功能紊乱等疾患的临床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2):32

      [20]周庆芳.半夏泻心汤治腹泻.浙江中医杂志,1985;20(4):155

      [21]朱晓明.半夏泻心汤临床运用举隅.陕西中医,1986;(12):546

      [22]唐先平.胃扭转的中医证治现状.浙江中医杂志,1988;(8):345

      [23]杨瑞合.半夏泻心汤调治消化道肿瘤三则.陕西中医,1988;(4):171

      [24]胡不群.半夏泻心汤治痰饮咳喘.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29

      [25]大西和子.过敏性鼻炎与半夏泻心汤.汉方の临床,1983;30(5):3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山东省卫计委 | 山东中医药网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枣庄市卫计委 | 滕州市卫计局 | 滕州市中医医院 |
    Copyright 2018 ©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张义明传承工作室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滕州信息港